您当前的位置:安康市住房公积金经办中心 > 动态要闻 > 今日要闻 > 正文内容

扶贫札记:王显平的“蜂”狂事业

作者:姚泽练发布时间:2017-08-04 08:13

在宁陕县筒车湾镇桅杆坝村活动室,一张奖励产业大户的照片格外引人注意。最右边的是一个约莫三十来岁的年轻人,名叫王显平,是村里的养蜂大户。村里的年轻人不是外出进厂就是挖矿,能够静下心来养蜂,不禁引起了我的好奇,决定前去探访。

627,我随扶贫驻村队员小尤驱车前往田坝,王显平正在屋后忙着挖洋芋。“野猪凶的很,不抢回来就被它吃光了!”精瘦的身躯,黝黑的皮肤,言谈举止间透露着一股牛劲。王显平是2015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户,儿子一年级就开始在筒车湾小学住校,今年二年级,女儿刚满一岁,妻子李介丽在家料理家务带小孩,下力气的事自然就落到他一个人的肩上。

水泥路通到王显平的家门口就到了尽头,再往上就是巍峨的高山和成片的树林,像一面巨大的屏障,挡住了山那边的一切。去年搞旧房改造,政府补贴一万元把三间土墙瓦屋统统粉刷了一遍,在村里算是比较体面的住房了。

趁中午吃饭的间隙,我们和王显平攀谈了起来。说明来意,他放下碗筷,便带我们向屋后的一个园子走去。沿着沟边的石砍上行,有一块约莫500平方米的平地,还未走近,便听见嗡嗡的鸣叫声,来来往往的蜜蜂像千军万马进进出出。

 “不要怕,只要不挡它的路,是不会蜇人的!”第一次看到这个阵势,我恐慌地捂住了脸。

眼前,是一排排排列有序的蜂箱,木头打起的支架,把蜂箱架在离地一米多的空中,上面盖着石棉瓦。“悬空是为了通风,防潮,好管理。”说着,王显平就随手掀开一个蜂箱,探出头看蜂巢筑的怎么样了,“过了八月,就可以采了,这桶还可以!”

据王显平介绍,以前小打小闹,按照传统养法,在房前屋后养了一二十桶,每年能挣个三四千的零花钱。去年村上鼓励发展产业,他申请了五万元的脱贫贷,准备好好大干一番。他在木材加工厂买来木板,自己加工蜂箱。“在网上买,每个要150元,自己做100元就够了!这些都是我自己新做的,一共60多箱。加上原有的圆木桶,一共80多箱.”王显平指着新上架的蜂箱说。

“可以随时取吗?”笔者问。

“一年一收,过了白露最好,不然水分过多,质量上不去!”

“产出怎么样?”

“新招的第一年筑巢,收不了多少,第二年起就丰产了,一箱一般能产20多斤。”

 王显平带我们走向最上面的几个蜂箱,从外表看跟普通桶没什么不一样。“这个就是改良桶,蜂巢是用一页一页的隔板做的,增加了容积量,取糖、分桶都很方便,产量是普通桶的二倍。”

“为什么不一开始就用改良桶呢?”

“传统桶产出的蜂蜜成色更美,质量更好,价钱更高,一斤能卖到40元左右,去年卖了100多斤。”

笔者粗略测算了一下,到了明年,这80桶蜂就进入了丰产期,一次可收割蜂糖300多斤,仅此一项就能增收一万多元。

“后山老林里我还招的有,要不是狗熊捣乱,经常把桶踩翻,不然这房前屋后早都放不下了。”王显平指着相邻的一块林地说,“我打算租过来,再做几十个改良桶,要做就做大做优。”

“村里的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,你却能一门心思养蜂,你的底气什么?”

“打工说到底是为老板赚钱,不是长久之计,农村也有一番天地,现在政策这么好,把蜂养好了,也是一件不简单的事。”

“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么?”

“希望本地有一家深加工企业,一方面解决销路问题,另一方面可以提高附加值,去年是一个老板上门上门收购,卖给了山东一家企业,今年目前还没有任何收购意向。”

走出王显平的家,我们有喜有忧。喜的是,他把一件看似不起眼的事做成功了;忧的是,深山的优质资源与都市的旺盛需求,还没架起对接的桥梁,这中间的路,似乎还有很长。

打印 关闭
网站地图
联系电话:0915—3269119
网站标识码:6109000065 备案编号:陕ICP备2021006983号 陕公网安备:61090202000062号